9月26日,由深圳大学外国语学院举办的“全球大变局语境下的外国文学研究高层论坛”在深圳举行。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外国文学评论》主编陈众议对世界文学和“世界文学”进行了区分。“二者有着明显的不同,前者是客观存在,而后者加了引号的‘世界文学’是一种理性主义式建构,并且已经在跨国资本主义时代遭到瓦解。”他表示,在该领域研究中,国内研究者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开展研究。在这一变化中,学术史书写、伦理学及社会学批评对于世界文学研究回归常识和拨乱反正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他也提出,目前国内外国文学研究还面临诸多挑战和问题,需要清醒认识和积极应对。
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教授张剑认为,在全球大变局背景下,外国作家的中国书写必然会受到愈来愈多的重视。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教授乔国强从“全球大变局”的界定和可观察点两个维度入手,对大变局下外国文学研究中“变”与“不变”的辩证关系进行探讨。他提出,社会变局给文学带来的变化是逐渐呈现出来的。
“在大众化和庸俗化精神生活中,必须保持文学阅读对人性的滋养作用。”ladbrokes立博官方网站外国语学院教授郑燕虹认为,文学创作必须关注中国社会,坚持信仰之美和崇高之美。在学术研究中,要关注文学批评的独创性作用。坚持中国立场,贡献中国视角,有效地为世界文化发展贡献创新点。
科技与人文的关系是文学研究领域的永恒话题之一。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特聘教授彭青龙提出,在科技和人文的交往中,人文社科可以在伦理、道德、精神和法制等层面发挥重要调节作用。
华中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罗良功则就如何在非裔文学中开展跨国文学社区研究作出阐发。通过对“跨国文学社区”的定义和必要性进行阐述,他认为面对纷繁复杂的非裔文学研究版图,单一国别的非裔文学研究已经不足以揭示全球非裔文学的整体面貌。必须以国别区域的非裔研究为基础,构建非裔文学中跨国文学社区新坐标,丰富世界文学研究。
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杨国政聚焦法国当代文学中的“小”现象。通过梳理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法国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背景,他发现,法国文学进入了一个“小”时代,表现为自由主义和享乐主义泛滥、文学丧失救世功能、个人成为一个个被隔绝的“基本粒子”。
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杨金才对新世纪美国文学研究进行了再审视,回顾了创伤书写、战争书写和移民书写等新世纪美国文学研究的聚焦点。他认为,外国文学研究要做到面向世界并为中国学术发声,立足“大变局”的历史方位,关注中国书写及其文化表征,突破外国理论重围,彰显外国文学研究的异文化观照。